重点项目
招商招展
供需信息
参展企业
进口商品
返回顶部
文旅产业-哈尔滨-尚志市-尚志市亚布力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 哈洽会
 
哈洽会
  招商引资项目
重点招商项目
 
文旅产业-哈尔滨-尚志市-尚志市亚布力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CHTF.ORG.CN  时间:2021-01-05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  阅读:799次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本项目以亚布力滑雪场为依托,建设集冬季滑雪、四季乡村度假于一身的国际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机食品种植观光区、雪地娱乐区、农家庄园区、特色产品及工艺品一条街等主要功能区,以冰雪运动为品牌,以体育休闲、度假疗养、商务会议和自然观光为主导,突出森林生态魅力和北国冰雪风光,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有效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游客的旅游消费,以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1.1.1产品简介

东北民俗体验园、冰雪文化体验区等旅游景区,并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度假酒店、地产品商业街等。该项目将向冰雪旅游、体育赛事、健康产业等方向发展。

1.1.2市场前景(分析)

1、尚志市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1)尚志市旅游发展概况

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呈“八山半水分半田”之势,总面积8825平方公里。1922年设治,1927年升为珠河县,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更名为尚志县,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现辖107乡,162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

尚志市地处黑龙江省OK”旅游黄金线的重要位置,冰雪、森林和抗联文化资源丰富,境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景区(点)达50余处,旅游区域总面积838平方公里。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和著名的抗联根据地,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红色经典旅游城市,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民族英雄赵尚志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巾帼志士赵一曼在这里血洒大地,著名作家周立波在这里写下了真实反映土改的名著——《暴风骤雨》。赵尚志、赵一曼率领抗联将士与日寇在白山黑水间殊死搏斗的英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2010年,尚志市在市中心兴建了赵尚志将军铜像,已成为尚志人民心目中的市标。抗联将士所体现的“百折不挠、勇为人先”的“尚志精神”,成为当今尚志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依托。尚志是一座资源型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哈牡之间唯一的副中心城市。

2自然资源

尚志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可以用“五多”概括:

山多:山地、丘陵面积占80%,境内有大小山岭162座。其中亚布力地区的最高峰大锅盔山是亚寒带高山植物园,山顶生长着约2万平方米的世界稀有植物偃松;山上还保存着地壳运动时期形成的约10万平方米的高山石海。

水多:境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以蚂蚁河、阿什河、牤牛河三大水系为主,共有大小河流149条,年均径流量23.35亿立方米;现有中小型水库49座,万亩以上灌区5处。

林多:境地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经营面积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9%,主要树种有5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6300万立方米,活立木年采伐量70万立方米,是全省主要林区和木制品集散地。

田多:全市耕地面积200多万亩,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能够旱涝保收。

物多:现已探明的各类矿藏有6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127处;有野生动物558种;有野生植物6174种,其中山野菜、药材等山产品蕴藏量达3万吨,年采集量在40006000吨。

3旅游资源

尚志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用“五色”概括:

红色:尚志市是全国3个以抗日烈士命名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抗联根据地。长寿乡赵一曼纪念园、尚志公园(赵尚志纪念园)和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的文学故地元宝镇元宝村,建有《暴风骤雨》纪念馆等旅游景点,已建成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绿色:尚志市是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依托境内的帽儿山、一面坡、苇河、亚布力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多个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点)。其中帽儿山景区已发展为以登山、漂流、民俗度假、农业观光、乡村旅馆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旅游产业园区。

白色:尚志素有“滑雪冠军的摇篮”和“中国滑雪之乡”的美誉,以亚布力、乌吉密、帽儿山为代表的银色旅游滑雪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世界十大滑雪场之一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产业的龙头。

黑色:建有全国最大的书法文化艺术碑林——尚志碑林,并辟建了“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集旅游参观、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目前正在研究创办亚布力国际书法节。

金色:即佛教旅游。尚志佛事活动历史悠久,一面坡普照寺是东北三大寺庙之一,帽儿山太和宫,著名的元宝万佛山在国内很有影响,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呈“一一八四三”的格局,即形成了一心、一线、八大景区、四个森林公园和三处漂流河段的基本框架:一心是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一线是以绥满高速公路黄金线为依托;八大景区是指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尚志文化娱乐景区、一面坡风景区、长寿赵一曼纪念园风景区、河东朝鲜民族风情园、乌吉密休闲滑雪旅游度假区和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四个国家森林公园是指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一面坡国家森林公园、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和亚布力国家森林公园。三处漂流河段是指阿什河帽儿山漂流段、蚂蚁河一面坡漂流段和三道冲河漂流段。拥有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尚志碑林)、赵一曼纪念园、《暴风骤雨》纪念馆、赵尚志纪念园等为代表的旅游景点54处。曾荣获 “中国滑雪冠军摇篮”、“中国滑雪之乡”、“中国雪都”和“滑雪之都”等美誉。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抗联名城”和“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

4旅游业发展现状

全市有旅游企业27家,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5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1家,5S级雪场3家,3S级雪场2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3家,2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社会规模型餐饮住宿服务企业500余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9000人,日接待游客能力近2万人。2013年全市各景区(点)接待游客总数12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4.35亿元,直接收入实现2.7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实现11.64亿元,总创税7988万元,直接创税2168万元,相关产业创税5820万元。

尚志市旅游发展规划

1)区域旅游功能定位

尚志的旅游总体形象为滑雪旅游胜地,资源总体特色为滑雪胜地、森林之乡、抗联名城;旅游区域性质为具有专项特点和生态特色的森林滑雪旅游区。

尚志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线──301国道尚志段,全长166km,其中自帽儿山镇至亚布力镇是主要线段。

一心──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其发展目标是四季旅游均衡开展、中外闻名的滑雪旅游胜地。

三大品牌──滑雪旅游、森林旅游和抗联纪念游。

15个精品项目──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乌吉密旅游滑雪场、帽儿山哈体院滑雪场、亚布力水库水上娱乐区、八里湾小火车、张广才岭动植物展览馆、冲河漂流、红豆杉科普教育中心、帽儿山主峰景区、万佛山、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基地、东北抗联纪念公园、尚志抗日烈士纪念馆、尚志文化艺术碑林、元宝土改文化展览馆。

2)尚志的旅游发展实施以下战略措施

依托哈尔滨、牡丹江,西靠、东联相结合。尚志发展旅游业要西靠哈尔滨,东联牡丹江,紧紧依托这两个城市,努力形成黑龙江省东南旅游线上哈—尚—牡三个热点的格局。

强化龙头,跳跃、滚动相结合。继续加强对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投入和建设,对它采取旅游特区式的政策,保持其龙头牵引作用,在一定程度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尚志旅游业的跳跃式发展;同时对相当一部分区域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旅游业还要注重滚动发展,采取跳跃式与滚动式相结合的发展原则。

深化改革,行政管理、横向协调相结合。尚志发展旅游业必须深化改革,改变现存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体制,加强行业管理力度,形成科学开发、依法经营的局面。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横向协调不可忽视,要建立和加强各旅游企业、事业单位间的横向协调机制,把纵向的行政管理与横向协调相结合。

加大投入,招商、财政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量,以保证旅游行业管理的正常进行。

突出特色,品牌、项目相结合。旅游开发要突出三大品牌,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以精品项目作为支撑,品牌形象与精品项目开发相互结合,以形成尚志独有的旅游特色。

3)市域旅游空间规划

亚布力冰雪旅游区,以滑雪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形成不同的四种风格:滑雪旅游度假区热闹、豪华、高档、繁忙,其建筑风格以欧式特色为代表;亚布力森林公园,总体风貌以野为主,建筑稀少,气氛宁静;农业观光园主要呈现出农业景观;亚布力水库是一派水域风光。亚布力冰雪旅游区要以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主体,以另外三种景观作配套,形成引人入胜的度假环境。

尚志抗联名城旅游区,分为两个重点:尚志市区的景观建设,应突出英雄城、生态城和文化休闲的特色;东北抗联纪念林的景观建设应突出博大、深远、庄重、宁静的特色。

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景观风貌的特点是静中有动。公园整体覆盖着浩瀚的林海,一派宁静;然而宁静中又流动着两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条是八里湾森林小火车,一条是冲河漂流。因此,景观建设应在宏观背景保持原始氛围的前提下,加强两条动态景观线的建设。

帽儿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景观特色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峰景区的景观风貌,以山野风光与民俗建筑为特色;另一类是森林公园内的各个实验站,应体现出森林科普气氛与欧式建筑风格。

森林风情旅游区,景观风貌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区的俄式建筑风貌;另一种是森林公园的自然风貌,其中万佛山应结合雄险壮美的自然风光,营造精美大气的宗教特色。

元宝土改文化第一村,景观风貌建设应注重土改旧址与农民新村的保护对比关系,以起到新旧对比、引人感慨的效果。

4)旅游线路组织

过境游线路:以尚志市沿301国道分布的精品旅游景点为基础,为游客组成自哈尔滨至牡丹江(或反向)途中的过境旅游线。过境游不考虑在尚志住宿。亚布力冰雪旅游区观光游;尚志碑林—乌吉密东北抗联纪念公园游;一面坡小镇风情游。

一日游线路:一日游游客也不在尚志住宿,与过境游不同的是旅游者当天返回出发地,从哈尔滨或牡丹江这两个主要客源输出地出发及返回。可形成下列一日游线路:帽儿山森林一日游;帽儿山滑雪一日游;乌吉密滑雪一日游;亚布力滑雪一日游;土改文化一日游。

“两区”周边游线路:以尚志市区为中心的周边游线路(二日或三日游)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周边游线路(二日或三日游)

森林度假游线路:以一个森林度假地为住宿地,进行包括当地休闲娱乐及周边森林旅游在内的森林度假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周边旅游线路,也是充分体现尚志旅游资源特点的重要旅游线路。八里湾森林公园度假游(森林小火车游)一面坡森林度假游;长寿森林度假游;帽儿山森林民俗度假游;帽儿山青少年夏()令营;乌吉密青少年夏()令营。

 精品旅游线路:帽儿山主峰景区—乌吉密抗联纪念公园—尚志文化艺术碑林—万佛山—八里湾小火车—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

1)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央“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为乡村旅游走向一个新的台阶提供更好的经济平台和资源优势。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佳方式,是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的理想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全面性系统工程,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好为其目标的实现找到一条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和部署,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我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带薪休假制度逐步推进,人们出行旅游的形式、目的已发生深刻变化,以感受乡土气息、拥抱亲近大自然、探秘古村落为目的的休闲旅游与农业观光旅游正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此同时,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业态类型日益多元,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向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以及“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更将充满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乡村旅游点1600余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近万家。形成了农家乐、乡村度假村、特色产业园、民族民俗体验村、现代农业生态园等多类型的产品体系,主要乡村旅游点已形成了食、宿、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基本能够满足城镇居民乡村旅游消费的不同需求。

201010月,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全省推进新农村旅游工作指导意见》,就推动我省新农村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了具体方案。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我省的省情,发展潜力巨大。《指导意见》提出,从我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一批民俗特色浓郁、服务质量规范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围绕大中城市和农垦垦区、森工所属林业局,积极推进旅游名乡(镇)、旅游名村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普遍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使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产品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作为新农村旅游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业地区有效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乡土气息浓厚、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型小城镇,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新农村旅游产品体系,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连通城乡的旅游大市场,有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培育35个优势明显、管理规范、农民广泛参与的新农村旅游重点县,从业人员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得到有效培训。

我省将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积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农村旅游新产品,并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各地将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开展文化、历史和生态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建设。建设环城市乡村旅游带、大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集聚区、民族民俗文化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旅游集聚区、旅游小城镇、依托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不同类型的集聚区。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推进各级政府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促成公共职能向农村旅游延伸。各级旅游部门要结合农村旅游产品开发,帮助设计和提升农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将新型养老和离退休人员出门旅游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提供适宜老年人的旅游线路产品和养老产品,深入挖掘“银发”旅游市场潜力。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

20135月,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落实国家“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主战场”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是深入开展新农村旅游工程、贯彻《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坚持以“游”为龙头、以“乡”为基础、以“农”为根本,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我省农业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就业增加、环境改善、生活提高。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引导国民旅游休闲。

《专项规划》确定了以“北国乡村,生态家园”为主题形象,以农业观光、民俗体验、自然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主要发展方向。到“十二五”期末,我省将培育出10个乡村旅游重点示范市县区、20个重点乡()100个重点旅游名村和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达1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30亿元,年均新增直接就业1万人。《专项规划》对全省1600余个乡村旅游点进行科学规划,重点规划“四点、五环、六大区域”布局,龙江乡村旅游将全面提质升级。

“四点”: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为核心点。

“五环”:以环城市、环景区、环江湖、环交通、环(沿)边境等乡村旅游项目为发展重点。

“六大区域”:以哈尔滨为重点,建设城郊休闲乡村旅游聚集区;以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为重点,建设田园观光乡村旅游聚集区;以牡丹江为重点,建设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聚集区;以佳木斯、双鸭山、鹤岗为重点,建设民俗体验乡村旅游聚集区;以鸡西、七台河为重点,建设生态文化乡村旅游聚集区;以黑河、伊春、大兴安岭为重点,建设康体养生乡村旅游聚集区。

3、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规划滞后,开发结构不尽合理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软、硬件环境都不够完善,经常出现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以致设施不全;由于项目多在农村地区,交通不够便捷,客运能力差;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性”。然而很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或是规划设计没有考虑旅游者的实际需要,在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其结果是乡村旅游地的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地逐步城镇化,或者非城非乡,极大的破坏了其乡村性和原真性,无法保存乡村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削弱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乏,特色不多

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很多地区在开发过程中都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在开发和经营中还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愿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愿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很多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经营农户都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常常爱把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而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独特的耕作方法、独特的传统文化却都没有好好的保护。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

3)旅游硬件设施简易且服务质量不高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等主要设施吃住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让人难以接受,很难留住游客;安全问题令人堪优,游客的人身、财产、饮食等安全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直接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服务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服务不到位,管理工作混乱,使接待和管理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如不择手段向游客兜售旅游产品和“宰客”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都大大地制约了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4)乡村旅游专业人员匮乏,管理比较随意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已经阻碍了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乡村旅游知识欠缺。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管理的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使原本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同时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趋动导致他们不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乡村旅游的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规划设计人才的奇缺,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关键。人才滞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同样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5)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乡村一般处于较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其有特色旅游项目的乡村旅游区。由于交通设施不便,通讯设施较落后,再加上政府和农户的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游客量不大,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较低。许多经营者由于缺少政府部门的引导对其宣传促销意识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宣传促销投入少,专业水准差。一般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宣传,至多也不过是采取发传单或宣传册的方式,加上宣传品品种单调、数量少,缺乏针对性,静态多、动态少,导致了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6)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环境破坏严重。乡村旅游对于城市而言,是自然生态相对完美的区域。缺乏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的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只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当前,乱占耕地、伐木采林、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等等现象在乡村旅游地屡见不鲜,这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是属于破坏性开发,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对保证和维持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生态环境质量形势严峻,不合理开发、破坏性的建设、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使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正在减少;游客遗弃的食品袋,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在乡村旅游区到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汽车尾气、扬起的尘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等,使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日益下降。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的衰变。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来自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他们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而失去吸引力:由于高消费、时髦的城市游客的财富和生活方式的诱导,乡村居民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受到破坏,也将断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4、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

1)政策层面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府力量推动,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动,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乡村旅游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为解决日渐凸显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问题等,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OEFRA)并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到2007年拨付16亿英镑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旅游业已成为英国最大的产业,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10亿,可见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文化环境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乡村自然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德国、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种“地方”,而是换一种体验“价值”。在芬兰,农场旅游广受欢迎,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场主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类似的乡村旅游场所有几百处,均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5、我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A、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产业,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目前我省乡村旅游尚处初级阶段,管理还较落后,存在收费随意、“宰客”等现象,这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管理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有序竞争,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村民基本利益的合理体现。

B、积极促进群众参与

在政府的引导下,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村民参与规划、开发并从中受益,对开办有特色和收益好的村民给予褒奖。村民可在自己家里直接接待游客,这样既可给游客带来旅游文化真品,有原汁原味之感,又可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增强村民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旅游项目设置、服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办法、客源市场开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并调查游客满意程度和需求意向,摸索经验,号召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2)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文化兴旅

A、通过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马,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B、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围绕如何体现“乡村性”来展开,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品位和档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乡村体验推广活动,使旅游消费者得到与众不同的美好享受。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要开发深度的自然、农业、文化、健康等方面的体验活动,多方面激发旅游者的情趣。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采取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宣传

A、引进先进设备,完善旅游服务各项配套设施

为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引进先进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进外资、鼓励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努力使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以吸引游客扩大客源。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解决好交通、通信、卫生等问题,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经营是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B、强化旅游促销理念

随着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逐渐增多,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各景区由于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因而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前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普遍存在市场营销不力的情况,仍停留在市场营销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加强对市场营销的重视。开展市场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几个优势互补、地域相近的景点(区)可以联合促销;策划重大旅游事件;招聘营销专门人才或送出培训;同旅行社建立业务关系等等。通过良好的营销活动保持稳定的客源量,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键康发展。积极面向城市居民消费市场,利用一切促销机会,运用多种促销方法,大力开展市场促销,不断地扩大市场覆盖面。宣传促销的重点应放在环境的保健效益方面,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把部分都市娱乐分流到乡村大自然环境之中。通过推出“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等品牌,搞好内部建设突出特色,张扬个性,利用互联网、户外宣传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客源,获取更大的效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宣传机构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社会舆论气氛,提高市民的乡村旅游意识。

C、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塑造旅游形象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激烈,各乡村旅游地必须注重景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在乡村旅游产品的促销理念、促销手段、促销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稳固的旅游形象,才能扩大景区影响、营造自己的名牌;才能不断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提高到访率和重游率,构建各具特色、各成规模、各有形象和口碑的乡村旅游地品牌。各景区在规划上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必须要给游客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精美的建筑,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让游客实现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目的。在经营上,不仅要满足团体消费,更多的要研究自助游、家庭游的市场需求。要强调产品线路和质量,开发一些主题性、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从而步入高质量――高价格――高盈利的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是为了给乡村旅游建立一个持久稳定可行的品牌形象,树立游客对乡村旅游情感的认识,提高其购买兴趣。进行品牌设计时可以开辟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城乡游,或以农庄、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花园等体现休闲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游及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游。要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4)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A、实施行业管理标准

要严格实施行业管理标准,按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和管理,统一调配客流,统一协调价格,统一管理服务质量。要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处理机构,纳入社会服务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对不法经营者坑害旅游者现象的查处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B、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由于我省乡村旅游起步晚、底子薄,经营者素质低,要实施规范化管理,就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要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相关知识。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应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对具体服务人员要从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等知识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强化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良好的口碑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

5)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地要根据都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特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并实施有效的控制,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乡村旅游的产、供、销活动,来解决乡村旅游的供需矛盾;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可参照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B、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当今公认的保护环境的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是理想的景区保护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同时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保持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1.3技术分析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必要性)1、项目的由来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特别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旅游产业功能的释放,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旅游产业性质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旅游产业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满足大众旅游者对观光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市场层次的度假休闲需求,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深化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以及科学考察、修学旅行、会展奖励等专项旅游产品。

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针对大的片区,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角度,也形成了一些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和重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如精品示范、以点带面、一村(区)一品、沟域旅游、沿河沿山滨海旅游发展带等。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输出乡村价值,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力量。

尚志市亚布力镇青山村位于亚布力镇西南部,距亚布力镇区22公里;西邻铁路滑雪旅游专线,南邻亚雪公路,西南隔亚布力火车南站与亚布力滑雪场相毗邻,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全村辖6个自然屯,现有居民794户,总人口3596人,耕地总面积7073亩。青山村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直以来,青山村的旅游内容比较单一,线路组合以短线旅游为主,景区(点)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区内交通、接待、服务等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够完善,这直接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此,本项目拟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农业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旅游项目,通过旅游线路合理组合、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丰富青山村旅游内容,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有效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旅游市场消费,以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本项目的由来。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项目的实施,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尚志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各省区市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地方政府还进一步强化了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专项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结合城镇规划与设计,加快特色旅游城镇、特色旅游街区、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一批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大力促进休闲农庄、养老基地、有机农庄、葡萄酒庄园、乡村俱乐部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本项目符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冰雪运动为依托,开发农业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有利于促进青山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本项目的实施,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本项目的实施,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当前,在我国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余户农民家庭增收。

4)本项目的实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本项目的实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6)本项目的实施,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旅游产品数量仍显不足。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约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而且能提供更多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对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我国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对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及规模

项目建设地点在哈尔滨尚志市亚布力镇至亚布力锅盔山脚下,占地面积5.32平方公里。

1.2.2建设内容

拟建设东北民俗体验园、冰雪文化体验区等旅游景区,并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度假酒店、地产品商业街等。该项目将向冰雪旅游、体育赛事、健康产业等方向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接待游客60万人。凭借亚布力滑雪场的品牌优势,将吸引各地游客,项目前景广阔。

工程建设方案

本项目拟对青山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亚布力滑雪场为依托,建设集冬季滑雪、四季乡村度假于一身的国际特色旅游村。以冰雪运动为品牌,以体育休闲、度假疗养、商务会议和自然观光为主导,突出森林生态魅力和北国冰雪风光,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有效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游客的旅游消费,以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亚布力青山村国际特色旅游村项目规划用地237500平方米(356亩),规划建设有机食品种植观光区、雪地娱乐区、农家庄园区、特色产品及工艺品一条街等主要功能区;同时配套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村服务质量。

1)绿色有机食品种植观光区

目前,青山村内有绿色有机食品试验田,并已经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本项目拟扩建有机食品种植区,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增加青山村旅游产品,把青山村打造成为特色休闲旅游乡村。

有机食品种植观光区规划用地面积50000平方米,规划建设有机食品种植温室、有机食品展览厅、生态餐厅、生态休息室等,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其中:有机食品种植温室(含观光温室和采摘温室)16栋,每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机食品展览厅1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生态餐厅1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生态休息室10栋,每栋建筑面积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2)雪地娱乐区

雪地娱乐区规划建设滑雪道、雪圈道、雪地摩托、狗拉雪撬等雪地项目一应俱全,配置造雪机、压雪机、全自动雪地魔毯及拖牵等设备,建设集安全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硬件设施及服务一流的雪上娱乐项目,满足不同滑雪消费群体的需求。雪地娱乐区规划用地面积150000平方米,规划建设集雪具租赁、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滑雪服务大厅1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规划开辟初级、中级、高级滑雪道各1条,雪圈道6条及其他雪地运动区。本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滑雪场的雪质和滑雪者滑雪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强滑雪者的舒适度、方便性和安全性,以一流的滑雪设施,为游客提供一流滑雪环境。

3)农家庄园区

农家庄园区规划用地25000平方米,规划新建农家庄园建筑50栋,每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庄园为密林所环绕,采用具有北美乡村风情的木屋建筑风格,与环境相融,犹如置身自然美景,尽享山林清幽。庄园主要以住宿、餐饮为主,具有乡土味和当地的民俗特色。

4)特色产品及工艺品一条街

特色产品及工艺品一条街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整个度假村的核心设施。依山就势,广场与曲折的街道相结合,充满趣味性,充分体现青山村国际级旅游度假村的高端品质,形成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入驻观光。特色产品及工艺品一条街规划用地面积12500平方米,规划建设商服10000平方米。

5)公共服务设施

青山村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公厕、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各区域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全村设置中英双语指示牌,把青山村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1500000万元来源拟通过招商方式解决。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1.4.2社会评价/(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1)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未来主要的消费领域之一,新的旅游消费高峰即将来临。旅游产业可实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旅游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仅有利于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的需求。旅游产业不仅是“无烟工业”,而且是“资源低消耗产业”。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地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促进城市经济向旅游休闲化发展,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必将有力地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2)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能够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本项目的实施,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年增收。项目的建设必将拉动当地与旅游相关的餐饮、销售及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居民的就业的正面影响巨大。

3)对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极大地完善了当地的旅游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同时使得当地的人文景观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文化气息、改善区域的卫生环境。

4)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5项目合作方式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等

1.7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在哈尔滨尚志市亚布力镇至亚布力锅盔山脚下,占地面积5.32平方公里。

联系人:闫宏伟

联系电话:13136658887

 
 
更多内容!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微信公众号
 
   
哈洽会
关于我们   |   参展报名   |   网上制证   |   联系我们
 
哈洽会微信号
哈洽会微网站
 
 
网站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    地 址:中国哈尔滨南岗区美顺街35号    电 话:+86-451-82340100    邮 箱:chn@gjcjzx.org.cn
Copyright © 2020 chtf.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